口述歷史(Oral history)是人類自有語言以來,就開始使用的一種傳遞知識的方法,近年來,它不但成為研究歷史的顯學,由於口述歷史內容廣泛,又能補充歷史文獻資料之不足,促使口述歷史廣為流行,又被人文學界、社會科學界所重視。圖書館是以蒐集、組織現存資訊為主要任務,在圖書館界,對於口述歷史的應用,也很少提及。口述歷史不僅可以輔助文獻資料,更是創造資訊的方法。本文首先敘述口述歷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再論述口述史料特徵及其對圖書館的重要性,最後將敘述口述歷史應用在圖書館的情形,其目的主要喚起各圖書館對口述歷史的重視。

 

 

關鍵詞:圖書館  口述歷史  口述史料   

 

 

 

壹、      前言

圖書館是一個多功能機構。儘管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及不同類型圖書館的側重點不一樣,有的注重這一功能,有的則側重另一功能。但在圖書館的多種功能中,有些功能是每個圖書館都具有的,也是古今中外各類型圖書館都共有的,它們貫穿圖書館的整個發展過程中,不隨著圖書館技術方法、服務方式等方面改變而改變,也不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這些功能就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或自然職能。

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就是收集、整理和提供使用(也可將這一過程統稱為傳遞文獻資訊)。具體而言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對知識、資訊的物質載體進行收集、選擇、聚積;二是對知識、資訊的物質載體進行加工、整理、儲存、控制、轉化;三是對知識、資訊的物質載體進行傳遞和提供使用。(註1

因此,圖書館是一種發展著的社會有機體,其發展總是在一定社會關係、社會結構中進行,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圖書館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有著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地位。一方面圖書館日益廣泛地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相互連結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另一方面圖書館本身不斷發展

                                                                    

1:黃宗忠著,『圖書館學導論』(臺北市:天肯文化,1995.01),頁164

 

 

狀大,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部門,擔負著其特有的、不可取代的社會職能。所以,必須將圖書館與社會聯繫起來,加以系統的考察,探究圖書館發展的社會需求,從而指導和推動圖書館事業更大規模的發展。

近年來,國內已開始著重本土文化的發展,口述歷史已成為研究歷史的「顯學」,由於口述歷史內容豐富活潑,又能補足歷史之不足,促使口述歷史愈來愈流行,愈來愈被人文學界、社會科學界所重視,在這流行的潮流中,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也非常的重要。保存地方文獻資料是圖書館的責任,所以圖書館在廣泛蒐集地方各類文獻資料之時,也應考慮到口述歷史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因為口述歷史是創造資訊的方法,而口述歷史的採集,除了可以補充傳統文獻史料之不足外,更可以幫助史家走出學術研究的疑惑,走向社會,走向群眾,發揮應有史學的功能,這是圖書館不容推卸的責任。

 

貳、      口述歷史之意義與重要性

所有自然與人類的活動,都將隨著時間成為過去。但是,為了許多理由,有些過去會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這些過去,以不同的方式被保存著。以文字記載下來的是歷史文獻。由人們口耳傳遞的是口述歷史。過去的遺存被挖掘出來是考古材料。所有這些素材,經過某種學術性的選擇、過濾、組合、解釋,最後成為我們對過去的認識。

       一、口述歷史的意義

所謂口述歷史原始的定義,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遞歷史的信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專門學科,由訪問者設計問題,受訪者回答並陳述其所見、所聞,經錄音或錄影,並轉換為文字紀錄,使成為足以流傳久遺的歷史資料,方稱為口述歷史(Oral History(註2其內容可以是個人對經歷史事實與人物的敘述,也可以是集體講述某人物或事蹟;可以是錄音或錄影,也可以是文字紀錄得書籍。

依據()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在『大家來做口述歷史』(Do Oral History)一書中所下的定義:「口述歷史是以錄音訪談(interview)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口述歷史訪談指的是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者(interviewer),向受訪者(interviewee)提出問題,並且以錄音或錄影記錄下彼此的問與答。訪談的錄音(影)帶經過製作抄本(transcribed)、摘要、列出索引這些程序後,儲存在圖書館或檔案館。這些訪談紀錄可用於研究、摘要出版、廣播或錄影紀錄片、博物館展覽、戲劇表演以及其他公開展示。」(3)根據『大美百科全書』的解釋:「將許多口說的回憶錄集結起來,而當作史料使用,這便是口述歷史。」(4)

總之,口述歷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研究方法。口述歷史所記錄的,是由個人親述的生活和經驗;透過深入訪談,歷史學家可以追溯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中,未被發掘的側面,或為傳統歷史文獻遺忘的段落。

                                                                                  

2:卓遵宏「為什麼要做口述歷史?」,臺北文獻直字第136期,民90.06,頁183

3:(美)唐諾.里齊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臺北市:遠流,1997.03),頁34

4:『大美百科全書』第21冊(臺北市:光復,民80.02),頁28

 

 

 

 

二、口述歷史的重要性

通過訪談、口述蒐集歷史資料,無論在中國或西方,均古已有之。三千多年前,周朝就設有專門為史官蒐集人們言談內容的書記,所謂「動則左使書之,言則右使書之。」這些書記主要記載君王的言行舉止,而不是普通社會的歷史,但到了漢代,確實已運用訪談、口述的方法來蒐集史料。司馬遷在撰寫『史記』之前,曾四處訪問,請年長者述其見聞。在『刺客列傳』中他便明言,有關荊軻刺秦王的資料,是他從公孫季功、董生那裡聽得來的,公孫季功、董生則是從秦始皇的私人醫生夏無那裡聽來的。『李斯列傳』開始有一段關於老鼠的議論和繪聲繪色的描寫,估計也是得自傳聞。其後,通過訪談、口述蒐集資料,代不乏人。顧炎武『日知錄』中許多資料,皆得自訪談。

在西方,口述歷史早在古希臘時代,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就曾利用訪問當事人來重建過去的史實,但是現代的口述歷史卻直到1948年才開始,著名歷史學家內文斯(Allan Nevins)在哥倫比亞大學第一次提出正式的口述歷史計畫。從此以後口述歷史計畫就得以快速發展,尤其在北美、歐洲和澳洲的發展最為快速。

口述歷史對文字紀錄的歷史有補助的價值,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進行口述歷史時所用的技巧卻必須慎重,而且須具備機智。口述歷史是與當代人有關聯的歷史資料,而不是已經過歷史學者研究過的歷史,在這種過去和現在混淆不清的情況下,固然可以提供訪問者掌握到重建歷史進程的特殊機會,但也會引導訪問者比較傾向於現在,在訪問時訪問者和被訪問者之間產生和諧也可能扭曲資料的時證性,再加上受訪者對往事記憶的不確定也會產生問題,不過訓練有素的訪問者不用多種喚起記憶的方法來提升其回憶能力,除非訪問者在訪問以前有詳盡的規劃,否則為上述多種問題都將使口述歷史的功用受到了限制。

口述歷史獲得的資料,都是難以在官方文獻中尋獲的珍貴材料,例如戰爭時期的個人際遇、個人或家族的移民歷史、親族倫理關係、個人事業發展歷程等。透過收集個人生涯和家族歷史,歷史學家和社會研究學者可以重構不同面向的歷史發展,如階級形成、移民和遷徙、社會流動和歷史的傷痕等。

口述歷史另一珍貴之處,是它將受訪者縷述故事時的聲線、藻詞和思想都記錄下來,通過分析語言、聲調和說話者的主觀意思,研究人員可以捕捉歷史事件背後的社會含義,以及事件對人造成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基於這些特質,口述歷史正好填補了統計和量化調查的不足,讓我們可以掌握量化數據以外的材料,使我們可以欣賞冷冰冰的制度和結構以外的人性和動態。來自領袖人物、平民百姓和少數族群的口述故事,可以拓展歷史學家和研究人員的視野,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啟發他們以嶄新的角度,重述一個社會的歷史。

口述歷史是表達歷史的一種方式。它的概念大要是,收集和運用口碑史料,再現歷史發展過程的某一階段或某一方面。從它的功用來看,它不僅僅限於提供種種素材以充實歷史研究的史料,而是著重於以自己獨有的方式闡釋歷史。美國的唐德剛教授說過一段話:「所謂口述歷史並不是一個人講一個人寫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註5)具體說來,口述歷史與其它歷史相比,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5:榮維木「口碑史料與口述歷史」,蘇州大學學報 1994年第1期,頁88

 

(一)  它能夠比較生動的再現歷史。使普通民眾的聲音與書面記載中那些精心整理過的社會情況一併為人們所知。與那些以文獻史料為主要素材而撰寫的史書不同,口述史旨在使社會史富有人的特點。

(二)  它能夠補史書記載的不足並為歷史研究提供新的啟示。這個特點在以回憶錄形式撰寫的口述歷史中,很容易的表現出來。

(三)  它能夠生動的表現出社會心理的發展過程。換言之,口述歷史所運用的口碑史料,由於它們源於不同社會層次而文化修養有著很大差異的群體和個人,而這些群體和個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視覺角度和感受程度大不相同,因而口碑史料所反映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這種情況,如同其它歷史由於資料殘缺或錯誤而撰寫失實一樣,無完全避免。但是,正因為口碑史料直接源於十分具體的個人或群體,所以當口述歷史把它們連貫起來所反映出的,已不僅是史事本身,也是一種社會心理的發展過程。

文獻是由「文」與「獻」所組成的。「文」即檔案、圖書等書面資料,「獻」即口碑,也就是當事人的口述。「文」是「死材料」,而「獻」則是「活材料」。「獻」可以填補「文」的許多不足。因此,檔案固然重要,口述歷史也極為重要,其原因為:

()透過口述歷史,可以了解重要文件的產生背景、起草過程,有助於了解這些重要文件。

()透過口述歷史,可以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的細節。

()口述歷史補充了「文」中所缺的史料。

()透過口述歷史,可以查明一些眾說紛紜的問題。

當然,口述歷史也有其局限性:一是事隔多年,回憶有時不準確以導致錯誤;二是當事人有意避開敏感問題;三是口述時,有的當事人護短,甚至於歪曲事實。無論如何,口述歷史畢竟有著珍貴的史料價值,是「活的檔案」。

 

參、口述史料與圖書館

     隨著史學領域的拓展和史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於歷史研究的輔助學科史料學及其與史學的關係,也日益重視。圖書館如何將史料的蒐集整理同史料表述歷史的功能結合在一起,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

一、口述史料的特點

       史料是對過去曾經發生過的客觀事物各種現象,用文字或者實物,或者口碑傳記下來的資料,是研究與編纂史志的根據。史料的留存形式,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關於歷史發展進程的文字記錄(通常稱為文字史料),它包括文獻、檔案、報刊、圖書等;一是反映歷史發展進程的文物、遺跡和遺址;一是參與或耳聞目睹歷史事件過程者的口述的傳聞。(註6

口述歷史學的一個顯著特徵表現為研究歷史的主動性較強。口述史學家並沒有被動的拘泥於有限的文字史料和實物資料,而是積極主動的發掘「標新立異」的口述史料。而口述史料與許多文獻史料不同,口述史料一方面能夠較為客觀的重視當時的歷史畫面,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人們當時的心態。因此,口述史料有以下特徵:

                                                                                   

6榮維木「口碑史料與口述歷史」,蘇州大學學報 1994年第1期,頁87

 

 

(一)口述史學家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歷史重大事件。就歷史重大事件而言,由於文獻史料相對稀少,而現存的史料又往往缺乏真實性,因此,口述史料的優勢便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從早期的工人運動到法國大革命,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世界大戰,在這些歷史研究領域無不留下了口述研究的印記。

(二)內容廣泛和龐雜多樣也是口述史料的一大特色。人們都可以透過重大歷史事件的基本史實,找到口述研究的痕跡。這種口述史料對於文獻史料來說,無疑是一種補充和印證。

(三)口述史料敘述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完整性。一方面,口述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為現實服務,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依據,這不能不涉及到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問題;另一方面,口述史學家蒐集史料的方法與眾不同,相對而言,歷史資料的獲取較為容易。所以,口述史料的完整翔實也為保證其客觀性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口述歷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廣大的下層民眾,這也是當代國際史學界十分關注的焦點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歷史研究中,有關下層民眾和家庭史的研究可以說是鳳毛鱗角,而其相關口述史料則填補了這一空白。

總之,史料就是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殘留或保存下來的各種痕跡、實物和文字資料。而口述史料是以文字記錄和錄音的方式留存下來的,更是圖書館珍貴的典藏史料。

 

二、口述史料的價值

歷史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據」,所以歷史事實之旁徵博引是歷史研究成功的關鍵。史學家常將歷史資料依流傳方式、與事件的關係,區分為以下幾種:

(一)口頭傳說:經由口頭傳說而形成的記載,為數甚多。舉凡民歌、童謠、諺語;英雄故事、開天闢地的故事、軼聞逸事;語錄、演說辭、禱告文、流行語、以及近代流行的口述歷史,無一不是口頭傳說的史料。口頭傳說的史料,一般來說,是間接的,可信度甚值得商榷,不過歷史研究者還是不能不珍貴這類史料。

(二)文字記載:文字所記載的史料,係指原始即是文字記載,並非口述而寫成。在所有史料中,這是數量最多的一類。舉凡檔案、政書、詔令、奏議、大事記、年鑑、回憶錄、書信、日記、墓銘、調查報告、傳單、廣告、新聞紙以及小說等,都是屬於文字記載的史料。其異於口頭傳說的史料,是其較原始性,沒有經過從口頭到文字之間的輾轉。

(三)實物:從文字記載的史料,擴展到非文字記載的史料,是史學的一大進展。此類史料,可概稱為實物,如山脈、河流、城塞、宮院、陵墓、道路、遺骸、遺器、里程碑、美術玩賞品等。

        臺灣口述歷史學家陳三井教授在『口述史料的採集及其價值』一文中提到口述歷史的史料價值,其云:「口述訪談所得的史料,與其他文獻史料一樣,當然都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對當代人物或事件的研究,可以補充文獻資料的不足,解決文獻資料無法解決的問題,得到文獻資料所難以獲得的

 

 

滿足。更明白的說,口述歷史的工作及證據可以使歷史更具說服力,使主觀的研究,變成客觀的表現方式,讓歷史更為生動有力。」(註7)因此,口述史料的價值,當然有其限度,並非完全正確可信。文獻史料中也有作偽的情形,事實上,史料的價值,往往隨著時代而轉變,亦隨史學家而轉變,史學家能善用史料,則史料的價值自然就存在。

三、口述史料對圖書館的重要性

        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職能,幾千年來,人類在同自然界、同社會抗爭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這些經驗和知識靠記憶和口傳是不能保存下來的,只有將它用文字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才能保存下來。正是人類基於對保存文化遺產的需要,才產生了圖書館。圖書館廣泛、全面地收集各種記錄人類經驗、知識的載體,並進行加工、處理,使其能長期有系統的保存下來,因此,圖書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職能是很明顯的。

        圖書館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和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由於有圖書館保存文化遺產,人類歷史上的歷代人才能利用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在前人已有的基礎上前進,將取得的新經驗知識,添加到人類知識寶庫中。現在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就是在不斷吸取前人經驗知識,經過不斷實踐,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圖書館是保存人類精神財富的寶庫,它在整個社會系統中佔有任何其它文化機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地位。圖書館這種最廣泛、最完整的保存人類經驗知識等精神財富的職能,是任何其他事物所沒有的。

圖書館的這一職能是圖書館其他一切職能物質基礎和工作前提,沒有這一職能,圖書館的其它職能就不能發揮。為了系統地、完整地保存人類文化遺產,許多國家頒布了有關保護珍貴圖書、地方文化的法令,促使圖書館成為典藏史料的重鎮。

        在今日知識經濟時代的大環境,對圖書館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圖書館已經成為知識流通與傳遞的重要部門,使圖書館的社會地位提高,將承擔更重要的職能,更將圖書館有機地融入知識經濟時代而成為知識經濟產業的重要部分。在知識經濟時代對圖書館及其工作人員將有更多的需求和期望,它不僅要進行文獻史料的收集、保存、整理、開發,更要在智力開發、人才培養、知識資訊傳遞和再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圖書館必須迅速轉變自己,加速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資訊及史料中心。

        文化的創造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同時還必須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上。從文化創造的傳承性來看,口述史料是文化再創造的重要基礎。歷史典籍和重要檔案資料蘊含著前人豐富的思想內涵。歷代哲人除總結自己所處時代的經驗教訓外,還思考著人類所面臨的永恆問題。他們的思想結晶透過歷史文獻得以流傳至今。當代研究者在思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時,不得不站在先哲的肩膀上,吸取思想,創造新的文化成果。圖書館對於口述史料的蒐集、整理和出版,無疑有助於文化的再創造。

         口述史料對文化再創造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透過口述史料可以了解某一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

                                                                                   

7:陳三井「口述史料的採集及其價值」,『史學與文獻』(臺北市:臺灣學生,1998.03),頁182

值。其次,口述史料的形成過程也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第三,口述史料隱含的其他方面的資料價值。總之,口述史料是人們從事學術研究、文學創造等各種文化創造的種要參考資料。

        圖書館通常附設有地方史收藏,此一收藏不但是社區口歷史的貯存處,也是那些進行訪談者的最佳研究資料來源。創造口述史料並不是圖書館的最終目的,而是邁向地方口述歷史研究、出版和進行公共推廣計劃的第一步。因此,圖書館對口述史料的整理、保存和利用等環節上,更要擔負起重大的責任,這不僅有助於資訊的再創造,更能體現保存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

 

肆、口述歷史在圖書館的應用

    將口述歷史作為一個專門學科,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世界公認的口述歷史重鎮。我國史學界對口述歷史起步甚早,成果也相當豐富。1955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之初,即已注意到口述歷史的重要性。並於195910月由沈雲龍等開始了訪談工作。1960年,近代史所與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計劃合作。此後的14年間,由於經費的限制,一度中斷。1984年重新恢復,並成立了口述歷史小組,來推進口述歷史計劃。迄今為止,近代史所已訪談七百多人,整理出版『口述歷史叢書』,七十餘種,定期出版『口述歷史』期刊,舉辦「口述歷史研習營」,推廣、培訓口述歷史工作者。其早期的口述歷史主要集中在軍人、政治家等,1984年以後,不再侷限於重要的歷史人物,出現了「由下而上」的趨勢,耆老、望族、婦女、原住民等,開始進入口述歷史的視野。為了推動口述歷史研究,1991年近史所主辦了「第一屆口述歷史工作會議」。(註8)除了近史所之外,民族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系、國民黨黨史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投入了口述歷史的研究。近年來,史學界在口述歷史方面已蔚成風氣。

近年來,在歐亞各地,「口述歷史」在傳統以文字檔案寫史的主流外,成功開拓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社會上不時出現「歷史不是政治領導、知識份子的專利」的討論,史學家、社會學家、女權運動者、社區工作者也紛紛出版「口述歷史」著作,替不立文字(或不懂文字)的民眾及社區說出或唱出(例如山歌研究)其歷史,雖然這些作品的學術嚴謹性往往受學界置疑,而口述記錄也被指欠缺中立(如涉及主觀利益)及不準確(如記憶失誤),但口述資料仍不失為一項珍貴的一手資料(其中的偏見與主觀正好反映敘述者的歷史立場)。其實,「口述歷史」的應用增加了敘述歷史者的數目,擴闊了歷史敘述的視線,亦直接打破了歷史敘述可能出現的一元性及壟斷性。口述歷史把歷史敘述權擴展,把歷史自上而下的敘述方法改變,轉移了歷史研究的重心,對曾被忽略的階層及社群加以重新認識。口述歷史的應用在近年來變得廣泛,也令歷史研究變得更多元化、民主化。所以,口述歷史其實不只是一門歷史技法,它是一種理解人類歷史的新立場和態度,並可與文獻歷史互補長短,增加歷史知識的面貌。

                                                                                   

8:「臺灣地區的口述歷史」,檔案與史學 2001年第2期,頁6672

從歷史記錄的廣度而言,口述歷史提供了相當廣闊的空間。人類活動無比繁富,即使再詳細的存文獻、檔案,也只能記錄下其中極為微小的一部分。人們生活中所歷、所見、所聞、所傳出的種種活動、認知,不一定都能載之史冊。以往的檔案、文獻,比較偏重於記錄統治階層的活動,偏重於社會精英的活動,偏重於政治方面的活動,對普通民眾的生活,對經濟活動、社會生活、婦女生活則記錄較少,口述歷史可以在這方面彌補傳統檔案、文獻的不足。

    圖書館而言,除了收集、整理、保存和出版資料之外,為充實館藏,使館藏資料能夠完整性,口述歷史資料是圖書館創造資訊的最好的方法。因此,圖書館在實行口述歷史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本身的目的,並且要衡量經費、人力的問題。所以,口述歷史多半是作為過去書面記錄的補充,具輔助與印證價值。然基於受訪者的往事回憶能力所限,在規劃時應相當謹慎。圖書館將其進行的步驟與應注意的事項如下:

(一)    確定口述歷史計畫的性質與目標。

(二)    決定人選並蒐集當事人的相關資料。

(三)    蒐集當事人的親友或鄰居的訪談記錄。

(四)    擬定訪談大綱。

(五)    準備必用的資料或工具(如錄音機)。

(六)    講求訪談技巧。

(七)    蒐集當事人的直接資料,如照片、證書、獎狀(章)或手稿。

(八)    綜理全部資料。

(九)    呈現整理的書面記錄,並請當事人過目。(註9

口述歷史除被廣泛使用在紀錄片、廣播或電視劇外,其他如歷史事件的敘述或地方志的編輯也常使用之,以各地方的縣志或鄉鎮志來說,不僅可靠地方的耆老用深入淺出的口說,從事當地歷史典故的蒐集工作,而且也可讓當地民眾共同參與編寫歷史。

將口述歷史應用到圖書館上,有以下幾項,以供參考。

        (一)以口述歷史的方法來典藏館史資料。提供足夠的設備以保存及維護圖書館歷史記錄,並進行館史資料的資訊服務,協助館務的推動。一個成功的圖書館館史館,應能機動地提供館史資料,促使民眾了解圖書館先進們在創館時的篳路藍褸、各任館長的治館理念、各階段的施政重點及成就、成長,以及從過去到現在圖書館對社會的責任、義務與貢獻,使現在在館的每一份子能接續前人的足

                                                                                      

9:國立編譯館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上)(臺北市;漢美,民84.12),頁77

跡,記取錯誤的教訓,在前人過去努力所奠下的基礎上,繼續成長、茁壯。例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自日據時期到現在的歷史變遷,可利用口述歷史的方法,將圖書館的經過透過訪問的方式記錄下來,在配合文獻資料,呈現出來,這不僅可以提供館務的發展,更可以提供研究參考。

    (二)館藏資料也可以作口述歷史,以補充文獻資料的不足,更可將藏書的歷程作為記錄,以保存其歷史資料。例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於199811月配合新館啟用,成立了「口述歷史小組」,就其館藏「淡新檔案」、「伊能文庫」、「田中文庫」、「九寶文庫」、「烏石山房」等進行訪查記錄,為圖書館留下歷史見證;另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的館藏來源與特色,也可考慮以口述歷史的方法,將其做最好的保存與記錄。

    (三)圖書館可以作訪談的收藏處,也可以和參與合作的學校和歷史研究機構,將分別持有的錄音帶和抄本的拷貝,作為保存歷史的地方。但圖書館並非所有的口述歷史資料都適合收藏,所以,圖書館必須對口述歷史資料進行鑑定的工作,以確保其史料的價值。

        (四)口述歷史可以應用於社區史研究,也就是所稱的地方歷史研究。一般來說,官方對於普通社區和民眾的記載是有限的,他們很少受到別人的注意。地方圖書館可以在這方面運用口述歷史,來記錄地方的人與事,這都跟圖書館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這樣不僅保留地方文化與歷史,也帶給圖書館豐富的地方史料。

        (五)建立口述歷史教學教材及相關課程。目前圖書館學課程並無專門針對口述歷史設計教學課程,學生對於此方面之研究能力相當缺乏。在強調研究本土化之際,關於臺灣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等史料之建構工作顯得相當迫切與需要,在圖書館學的訓練中,關於此方面課程之規劃與設計是必要的。而在圖書館學的課程中,重點應放在研究圖書館和檔案館如何使用口述歷史,如何在口述歷史資料的取得和保存上推展出標準,如何將口述歷史資料整合到圖書館收藏裡,以及如何使用電子資料庫系統進行訪談的存放、檢索、分類。所以,圖書館學課程應該將口述歷史納入,這是應該思考的方向。

        總之,口述歷史並不是真正的歷史,它只是訪談所得的第一手資料而已,一如其他文獻史料,真偽相雜。固然有其價值,但也有侷限。以其直接訪談所得,保留若干詳盡的人物、事件的記錄,可以補充文獻史料的不足,並且由各種不同的記錄相互對照,可以解決若干歷史問題,澄清若干歷史真相。近年來,口述歷史的出版品,日益增加,對歷史研究的貢獻很大,並且對政府施政也有所助益。圖書館一向以蒐集、組織、整理、保存、利用資料及資訊為主,圖書館所產生的資訊,如書目、索引、摘要等參考工具書,其內容也是整合資訊而來,圖書館想要創造資訊,而口述歷史則是圖書館創造資訊很好的方式。所以,口述歷史與圖書館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尤其以地方圖書館最為密切,因為地方圖書館是蒐集當地的歷史文獻,並了解當地歷史的淵源,它可以利用口歷史方法取得第一手資料。現在我們應該重視口述歷史,更應該為地方文化的保存盡責,希望各圖書館共同為創造資訊及保存資訊而努力。

 

伍、結語 

    歷史的範圍非常廣闊,歷史資料及記述,通常以文字為主,凡已發生的事、曾存在的人和物,以及制度、文化、生活狀態及一切人類活動,都是歷史的一部分。經常人們所傳聞的往事,未必都有充分的文獻可稽考,特別是一些不受官方重視的民間活動,或官方故意迴避隱諱的事物,每有文獻不足徵的困境。歷史工作者需要從不同角度瞭解史實,或補充文獻資料的缺失。口述歷史的素材主要來自地方或民間,記錄的是不見經傳、甚或被視為社會邊緣人的生活與思考。口述歷史的採撰寫訪者可以是社區工作者,也可以是地方志的編撰者;可以是歷史學家,也可以是圖書館工作者。口述歷史內容可以與國家的重大歷史事件交匯、交叉,也可以沒有直接關係。口述歷史可以反映出重大歷史事件的複雜性,以及傳統歷史研究顧及不到的方面,啟發人們的思考。

        圖書館服務是一種促進知識生產與知識運用的活動,在這個促成知識誕生與增強知識應用功能的活動裡,包含著資訊、傳播、儲存三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資訊是圖書館各種活動的材料,傳播是圖書館提供知識服務的途徑和過程,儲存則是資訊結構化和資訊再現的媒體,而口述歷史是圖書館是創造資訊的方法,經過整理、儲存之後,再提供研究者使用,這一連串程序在各種不同的活動中,都會產生連帶關係,並且發生循環的現象。口述歷史已成為世界性普受重視的工作,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的演變,口述歷史也即成為圖書館必備的工作,在這電腦資訊時代,圖書館除了不斷的隨科技的發展改善服務品質之外,更要負起時代的使命,再思考如何來做口述歷史,透過口述歷史瞭解歷史的前後關聯,也可作為圖書館重要的參考史料,同時,可藉助口述歷史的史料作為最有力的宣傳工具,強化民眾對圖書館的印象,讓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永續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