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適逢建館90年,歷經更名及改隸,從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到民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四個成長過程,為臺灣地區館藏南洋資料最重要的圖書館。在歷任館長亦極為重視,分別為特藏資料做系列的整理與研究,以便保存文獻資料,進而提供學術研究。本文藉著歷史發展的文獻軌跡,深入研究該館館藏資料的價值,讓國內外學術界瞭解其重要性,期望能提供專家學者研究與參考。

 

關鍵詞: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南方資料南洋資料、殖民政策

 

 

壹、        前言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以下簡稱臺灣分館)適逢建館90年,自日治時代到民國94年,在這漫長的路途中,經歷了無數變革,並克服無限的障礙,自始至終為了謀求讀者的利益及館藏資料的維護。為了堅持一貫的經營理念,才有現在的成果,這是值得大眾慶賀的,為了歷史性的一刻,更應該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細說臺灣分館的歷史,其前身係日據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於日本大正3年(民國3年)414日,以敕令第62號公布「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官制,而於11月在艋舺(萬華)清水祖師廟內,設置臨時事務所,籌備開館事宜,翌年6月,遷館至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左後方(今博愛路與寶慶路口)舊彩票局內辦公,89日才正式對外開放閱覽。

民國3410月臺灣光復,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民國35年合併日據時期的「南方資料館」,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並借用台北市新公園內的「臺灣省博物館」一樓開館。

民國375月改隸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

民國51年遷館至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號的新建館舍中,並陸續將原分藏於新店檳榔坑、木柵馬明潭等處的圖書運回整理收藏。

民國62年月1日,奉令改隸教育部,並更名為「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由於該館之圖書資料及各類館藏經多年來之累積,館舍早已不敷應用,經教育部積極輔導該館研究發展並籌劃新館遷建計畫,民國 86年行政院核准該館遷建整體計畫,選定於中和市四號公園中,興建佔地約四公頃之地區性國立公共圖書館,已於民國9312月正式啟用。該館將朝向遷建現代化之新館,並改制為國家級的地區性公共圖書館為原則,以期達到一般資訊服務、研究、輔導、特定功能的服務。

臺灣分館從創立迄今,雖迭經改隸,但業務營運與服務宗旨始終保持地區特性,是一所服務社會大眾,保存地方文獻,促進學術研究之國立圖書館,同時兼具公共圖書館與學術圖書館的雙重特色,職司各種圖書資料之蒐集、編藏、考訂、展覽、研究、推廣等業務,並負有輔導臺灣地區公私立公共圖書館的職責。

作為社教機構的一環,該館除了廣泛收藏資源、利用多元的資訊設備滿足讀者「知的需求」外,並藉由提倡多元性的文化活動,促使民眾擴展生活領域、提昇精神生活,享有高品質的休閒娛樂。此外,該館具有豐富的南洋文獻,是研究東南亞史的資料重鎮;同時積極舉辦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展覽會、座談研討會,編印各種書目、索引,獎勵補助學術研究與特藏資料的借印出版,藉以提昇學術研究的品質。而為了帶動臺灣地區公私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該館除了舉辦各項研討會外,更進而廣徵各界捐贈圖書,分贈各館,以協助其充實館藏。     該館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層面,無論在資訊提供、典籍收藏保存、休閒文化的提昇以及提供民眾自學教育的機會,皆有卓越的貢獻。

臺灣分館蒐藏南洋資料,以日治時期「南方資料館」所藏之日西文南洋資料,聞名國際,且深具學術研究參考價值,深受國內外學術界重視,為研究中國及東南亞史不可或缺之資料,諸如:「廣東省各縣土地調查冊」、「南洋實地調查錄」、「支那各地調查報告書」、「南支那及南洋調查」、「南支調查資料蒐錄」、「東洋雜誌」等書刊,皆係最具研究參考價值之珍貴史料。

        光復後,臺灣分館持續蒐集與整理東南亞文獻資料,供讀者參考研究。另編製「東南亞資料目錄」及「館藏南洋資料目錄」等目錄,提供圖書館及學術機構參考。

 

 

貳、南方資料館之創設

一、日本治臺政策概述

日本明治維新初期,封建體制瓦解,貴族的沒落而結合農民暴動,引起社會動盪;而國際列強又以不平等條約加以侵略,日本政府為解決這種內憂外患的壓迫,一方面確立「大陸政策」,主張征韓、征臺論,積極對外擴張勢力,以消滅士族叛亂的危機;另一方面,則提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口號,以建設資本主義的新日本。

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並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被迫割讓予日本,臺灣則成為日本南方的殖民地。日人治臺期間,臺灣總督府的施政理念及策略,不斷隨著時勢的推移而有所改變,大體而言,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51918:日治初期,對臺統治以奠定基礎為主,趨向於消極的同化,即以「綏撫」為主。總督府為確定殖民統治的基礎,使殖民經濟能成為日本向外發展的後盾,便著手於戶口、土地、林野調查,並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度、施行專賣、改良糖業,以達到臺灣財政的獨立。日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據有了德屬南洋群島後,便積極以臺灣為據點,展開對南方政策之部署。設立華南銀行作為掌控華南地區及南洋經濟脈動的工具。

同化教育和隔離主義為此時期主要的特徵。著重在日語的普及、擴充和加強公學校制度,以確定初等教育的推展和訓練低級技術人員為主。除了臺民的教化外,日人對原住民的管理,一面採取教育的懷柔方式,設置撫墾署之馴化;一面用高壓的手段,將原住民置於警察和隘勇的嚴密監控下。

第二階段19191936:此一時期南洋的貿易已有了進一步的開展後,總督府便開始研擬以臺灣為中心的南方發展計劃,於1935年成立「熱帶產業調查會」,

充分運用臺灣的產業發展,作為經營南洋的準備。1936年組織「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及「臺北福大公司」,以統籌華南及南洋的各項企業及金融事業。

        為強化殖民地的控制,在同化主義的原則下,1919年總督府頒佈「臺灣教育令」,確立了臺灣的教育制度。1922年頒佈臺日共學制,形式上撤消臺日人的差別教育。此外,在學制上增設師範及職業學校,為殖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作準備。

        至於理番政策,沒有太大的調整,直到1930年霧社事件暴發,臺灣總督府開始重新檢討,改以撫育的方式取代鎮壓,並注重原住民的一醫療衛生環境。

        第三階段19371945:自小林躋造總督上任之後,主張「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的政策,適中日戰爭爆發,臺灣真正成為日本南向侵略的樞紐,日人更強化對臺灣的控制,隨著戰事的生高,臺人被遣送至中國大陸、南洋,從事調查、充當軍伕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在經濟上,日本對來自臺灣的補給需求更多,整個臺灣的經濟以生產軍事補給為第一要務,資源的略奪日益嚴重。

教育上,掌握人心、鍛鍊皇國良民的教育理論,可以說是皇明化運動的基礎。總督府首先於1937年廢除公學校的漢文科,繼而發佈「國民學校令」、實行義務教育、廢除書房,以積極消臺人漢民族意識,使臺灣人成為真正的日本人。

因南進論的高漲,與南洋人有同種關係的原住民便受到重視,且應日本軍方要求組成高砂義勇隊至南洋作戰。而國內的臺人在皇民化運動的積極推動下,強迫接受奉祀日本神宮大麻、改姓名等,一直延續到日本戰敗為止。

日本乃以臺灣為南進的第一據點,在歷任總督中,第二代臺灣總督桂太郎基於「北守南進」之方針,力主「臺灣之施設經營,不單止於臺灣境內,更應採取對外進取之方策」,從而確立臺灣、華南和南洋一體經營的構想。之後,兒玉(源太郎)總督不僅將此構想變衍,並加以具體化,推動對岸經營政策。1914年以降,向南洋擴張經濟勢力之「南進論」一度在日本國內蔚為風潮。安東(貞美)、明石(元二郎)兩總督銳意推動南進政策,尤以明石總督任內為最。

        日人對華南及南洋之野心,自佔據臺灣以來,便以臺灣為其侵略南方基地,故早已開設臺灣銀行,以備金融侵略之用。此外臺灣日人當局尚組織華南銀行、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等,以為侵略華南、南洋一帶之準備。

        臺灣總督府以臺灣為基地,以為南進踏石侵略華南、南洋地帶。故自早對于南方各種事業曾作過詳細調查,其間關于研究結果之文字出版,有南洋年鑑等計三、四百種。此外該府為了研究發展南進政策成立外事部,該部為明瞭華南及南洋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事,亦特別設置南方資料館,積極蒐集整理各種南方有關文獻、調查研究以及其它南洋資料,以供喚起對南洋之注意,此正吐露出日人對南方的重視。

 

 

      二、南方資料館之創始沿革

南方資料館自昭和15(1940)9月至昭和20(1945)止,已擁有豐富的南方各地區之文獻調查研究資料,使其成為南方資料匯集的重鎮,更是日本帝國主義南進政策中主要調查研究設計的機關。

日本在其擴張勢力之時,在朝野有兩種不同的主張,陸軍軍人主張北進之侵略政策,陸軍勢力極力向朝鮮及中國東北、華北伸張,而海軍則主張南進政策,日本昭和11年(19263月,廣田組閣,開始以海軍軍人擔任臺灣總督,與陸軍軍人把持之朝鮮總督一席,平分秋色。又因臺灣對岸之福建省,與臺灣有密切的關係,故在福州、廈門各設總領事館。更將興亞院之聯絡部,置於海軍勢力之下,於是臺灣乃成為海軍南進政策之大本營。

為使南進政策順利進行,臺灣總督府外事部自日本大正3年(1914)即已著手蒐集南方資料,發行有關南方之書刊。嗣後此類工作,與時俱進,日益加強。在南方資料館成立之前,早已有專門負責南方的機構-臺灣南方協會。在當時該協會擔任兩項重要的任務:一為用科學方法實地調查;二為人才的養成教育。它不僅增強日本帝國的國力,還促進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足以顯示南方協會在日治時期的重要地位。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朝野及各界為研究推展南進政策,於日本昭和15年(194096日,成立「財團法人南方資料館」,該館係一財團法人機構,其館舍設在臺北市圓山町86番地,館舍為煉瓦建造二層長形洋房乙座,稱之為本館;另建木造平房乙座,稱之為別館;一樓為各部室辦公處所,二樓則為書庫。該館面積2355坪,並配置各種設備,如圖書曬印機、圖書映讀機及圖書裝訂機等。該館原為臺灣實業家日人後宮信太郎捐貲壹百萬日圓於臺灣總督府,充作發展有關南方事業之用。

後宮信太郎,日本明治6年(1873617日生於京都府下桑田郡神吉村,資性聰穎,行事磊落,對於工作充滿幹勁,明治28年(18959月來臺灣發展其事業,首創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爾後四十餘年間,從事各種相關事業,對臺灣的工業界有相當大貢獻,是一位成功的實業家。

南方資料館在創始初期,為謀事業進行順利,乃由臺灣南方協會經營管理,其後因各方需要南方資料研究之殷切,後又因該館之機構漸行完備,乃於昭和16年(19411130日,脫離南方協會而成為獨立的研究機構。

南方資料館在成立之時,隨即發表「設立趣意書」,確定該館的任務與目的。而設立趣意書全文為:

臺灣為南方諸地方,無論在沿革、人種、經濟及其他一切人文自然環境上,彼此都有相關與聯繫。自臺灣改隸四十餘年來,統治島民的政績實收到很好的成果,以此為據點,共同暨全面發展南方之經營。七七事變後,使南方帶能夠擴張起來,亦即所謂東亞新秩序的建設。茲快速的發展推展南進政策,臺灣的使命甚為重要。此時;臺灣出身實業家後宮信太郎捐貲私財壹佰萬日圓,寄存於臺灣總督府,以供發展南方事業之用。冀望臺灣總督府以此基金為基礎,創設財團法人南方資料館,指導輔助南方有關之一般事務,並蒐集整理南方有關的圖書資料與調查研究,此設施必能提供南方發展之基礎,實得豐碩的成果。

在此趣意書中顯示出南方資料館設立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蒐集整理南洋華南圖書資料及南方調查研究,這正表露出日本人對南方的重視。

 

        南方資料館成立初期,是由南方協會負責經營,後因各方面皆進入軌道,並且該館所藏資料漸豐,於是在翌年改組,即脫離臺灣南方協會而獨立。該館主要經營實權由理事長擔任,而理事長一席,乃由臺灣總督府總務外長兼任,理事其中一席由臺灣總督府外事部長兼任。配合南進政策,日人對於南方資料特加蒐集。南方資料館設備完善,所編目錄及採用的分類均頗完備,所藏期刊報章均為摘要編成索引,除了蒐集整理資料外,又復蒐集實物標本,以供參證。此項資料在太平洋戰爭中,對於日本軍事、政治及經濟上之推進,收效甚宏。臺灣光復後,外事部取消,將接收後之南方資料館遷至臺北火車站前之「中央日報」對面,原日本千代田生命保險會社臺灣支店的原屋,闢為圖書館附設南方資料研究室。

南方資料館自昭和15年(19409月創設至日本投降(1945)為止,僅有五年的歷史。該館雖然經營稍短,但卻擁有關於南方諸地域之各種文獻圖書資料,是一所蒐集南方資料、保存及研究利用之機構,亦是日本人在殖民地唯一為南進政策設立的專門圖書館。

 

 

參、館藏南洋資料概況及特色    

        南方資料館係以蒐購典藏南洋資料為主。所謂「南洋」者,乃指澳洲以北、菲律賓以南、馬來半島以東之區域;如從廣義的範疇而言,則包括馬來半島及菲律賓群島在內。然而中國西南沿海四省、中南半島、印度及澳洲等地區,仍超出於南洋範圍之外。而日人原稱此資料為「南方資料」,乃以日本本土為中心,兼指日本之正南方、東南方及西南方之區域。從資料分類的地域而言,包括太平洋、中國、南洋群島、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東印度、緬甸、印度、澳洲及紐西蘭與太平洋諸島等。

臺灣分所藏的南洋資料大部份為光復前之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國家、地區之資料,其內容非常廣泛,計有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殖民、產業、工礦、交通、史地、宗教、語文等,總藏書為六萬餘冊,其中日據時期「南方資料館」收藏為四萬餘冊。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統計,可以瞭解日治時代南方資料館的資料的內容,從下列表一、表二中更可窺見日本刻意蒐集,以配合南下政策之進行。

光復以來,臺灣分館亦致力繼續蒐集該項資料,尤其近年來,蒐集有關史料及論著最為豐碩,該館自民國76年起加強蒐集,增加圖書資料一萬三千餘冊,其中包括歐美地區博碩士論文三千餘冊,為數可觀,所增資料多為日文及西文。除此之外,該館並收集到民國53年至66年的東南亞地區華文報紙六種,合訂成四六八冊,計有南洋商報、新加波星洲日報、馬尼拉大中華日報、吉隆坡中國報、及沙勞越中華日報等,現已拍成微捲加以保存,為研究東南亞社會,經濟重要資料。

臺灣分館館藏文獻資料,內容豐富,尤以南洋資料見長,茲就以館藏中文資料、日文資料、西文資料及民俗器物等四大類詳述於後,提供參考研究。

 

一、中文資料

館藏中文資料,包括魚鱗冊、普通圖書和線裝書等。普通圖書係臺灣總督府外事部向駐廣東義大利領事羅斯購買,存放於南方資料館;線裝書係至各古書店及中國、日本內地蒐購而來。其收藏資料係以民國38年之前出版圖書為主;藏書內容包含政治、經濟、宗教、民俗、方志、輿圖、遊記、年鑑及統計調查報告書。其典藏圖書有「廣東省各縣土地調查冊」、「廣西省述作目錄」、「廣東年鑑」、「廣東省經濟統計」、「中國農村經濟資料」、「南洋實地調查錄」、「海南島資源之開發」、「廣東省農林業調查報告書」、「中國各省的地租」、「中西交通史料匯編」、「廣東全省地方紀要」等;線裝書有「明實錄」、「廣東圖說」、「廣東通志」、「雲南通志」、「四川通志」、「廣西通志」、「侯官縣鄉土志」、「皇越地輿誌」、「瓊州府志」、「雲煙過眼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咸豐、同治)」等,其中尤以「廣東省各縣土地調查冊」最具參考價值。

 

「廣東省各縣土地調查冊」,館藏三千三百三十三冊,係廣東省五十九縣一千四百五十鄉鎮之田畝調查清冊與魚鱗冊。此調查冊係臺灣總督府外事部向義大利駐廣東領事羅斯購其藏書(「羅斯文庫」),當時尚未全部運回臺灣,民國35年(19464月,我政府接收日本政府所遺留下的「南方資料館」,乃向廣東省政府交涉索回該項藏品,廣東當局以係「敵產」扣留,而以省府所有的「田畝調查冊」運臺抵充「羅斯文庫」之書。

此調查冊係廣東省設立迄民國26年(1937)間,廣東各縣所轄鄉鎮造報的田畝清查登錄圖冊。圖冊中所含五十九縣,各縣下所含鄉鎮多寡不一,共有一四五○鄉鎮。以地區為登錄單位,每號記載項目包括鄉名(行政區名稱)、段號、田畝所在地地名、地目、面積、每畝現值全坵現額(產物價值)、全坵年租額(以稻穀計價)、業戶(姓名、地址)、佃戶(姓名、地址)、備考等。魚鱗圖係以「段」為單位,每一段繪一幅,每一號繪為一片,圖的比例為一比二千;所含縣數約佔廣東省所轄縣數的百分之六十,而所調查的田畝面積,約佔廣東省已開發田地二萬三千平方公里(1930年統計)的百分之四至五而已,僅具代表性。總而言之,研究此調查冊可窺見中國土地、租佃及農村經濟的問題,更是研究參考的第一手資料。

 

二、日文資料

館藏日文資料係以日本治臺時期及日本內地所編纂的書籍與資料為主。就內容而言,包括書目、政治、經濟、殖民、產業、工業、商業、歷史、自然科學、雜類等各種資料;其資料性質包含施政記錄、統計資料、調查報告、專書、論文、期刊、史料、年鑑等。其收藏資料有「支那各地調查報告書」、「南支調查資料蒐錄」、「南支綜合調查報告書」、「南洋華僑教育調查研究」、「滿鐵調查資料」、「調查報告書」、「北支經濟資料」、「南方研究」、「華僑調查資料」、「南支調查資料」、「南支那及南洋調查」、「海外經濟調查報告書」、「時事年鑑」、「南洋年鑑」、「東亞人文學報」、「外交時報」、「內外調查資料」、「東洋雜誌」、「支那及南洋情報雜誌」、「南支南洋雜誌」、「南洋協會雜誌」、「海外經濟事情及彙報」等,其中尤以「支那各地調查報告書」最具有參考價值。

「支那各地調查報告書」,日本東亞同文會編纂,係日本「東亞同文書院」與「大同書院」的學生於明治40年(1907)至大正4年(1915)間,在中國各地實地調查所撰的調查日記與調查報告。未刊,手抄複寫本,線裝二百九十六冊。此報告書原為臺灣總督府外事部藏書,後由「南方資料館」代管收藏。

此調查報告書為前六期(明治40年至大正元年,19071912)的部分,包括十四班(隊)的定點調查,與五十一線旅行考察,又有一組專門調查「滿州大豆」。每班(隊)及每線各撰有報告,其中北京、上海兩地各作五期調查;燕京線、膠濟線、寧波廈門線等三線,各作二期考察;其餘班、線僅各作一期的調查考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