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陳永華在鄭氏政權中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鄭成功逝世後,他盡心輔佐鄭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從而為臺灣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本文擬就陳永華與鄭氏的關係及治臺業績作一介紹,以期充分肯定他的歷史地位。

 

貳、陳永華與鄭氏政權的關係

陳永華(1634-1680),字復甫,福建同安人。生於崇禎七年(1634),卒於永曆三十四年(1680),是舉人陳鼎的兒子。陳永華少年時期,正值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場改朝換代的大動亂。1646年清軍進攻福建,南明唐王政權覆亡,1648年圍攻同安,城陷陳鼎自縊。父親死後,他在兵部侍郎王忠孝的推薦下到廈門投靠鄭成功,其學問才識深受鄭成功的賞識,1656年,鄭成功授陳永華參軍職,參與軍事謀劃與決策,便開始了他長達24年的政治生涯。

陳永華與鄭氏三代的關係十分親密,不論是鄭成功北伐(南京)東征(臺灣),以陳永華固守金門、廈門根據地;抑或後來鄭經西征以陳永華留守臺灣,陳永華都奉命竭力監理國政,主持日常工作。在鄭成功眼裡,他是忠臣陳鼎之後,兒子鄭經的老師,在鄭經看來,陳永華不但是自己的老師、兒女親家,而且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左臂右膀。可見鄭氏父子與陳永華的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三元一體的關係。

1661年鄭成功揮軍東征,打敗荷蘭,收復臺灣。遺憾的是鄭成功到達臺灣後僅一年就病逝了。鄭經即位之後,陳永華在鄭氏政權中所處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1662年始升諮議參軍,1665年任勇衛,1666年任學院,1674年任東寧總制使。多種要職集於一身,這在鄭氏政權中絕無儘有。陳永華由此開始了他在臺灣長達18年的政治、經濟、文

 

化等方面的建設活動。他施行屯墾、興貿易、建聖廟、立學校、安定民生、與民休息。

1860年陳永華去逝,臺灣從此出現了動亂局面,並加速了鄭氏政權走向滅亡的進程。

 

參、陳永華治臺政策與措施

一、經濟方面

(一)鼓勵屯墾,發展生產

由於臺灣剛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百廢待興。明鄭時期又有許多漢族移民遷至臺灣,臺灣人口大量增加。臺灣的社會壓力遽然增加,再加上清廷對經濟的封鎖,使得臺灣經濟出現嚴重的困難,為扭轉這種局面,1665年,陳永華開始實施屯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臺灣島內掀起了開墾熱潮,不僅如此,鄭氏政權也鼓勵私墾土地,有不少文武官員雇人開墾,並規定文武私田繳納田稅。由於獎勵開墾,臺灣開墾的土地範圍不斷擴大,其墾地面積比荷蘭時代多2倍以上。土地的大量開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奠定基礎。

此外,陳永華還特別注意發展其他副業,作為農業生產的輔助。一是積極植蔗製糖,以增加財政收入。二是教眾煮鹽,增加食鹽產量。1665年,陳永華著手進行食鹽生產方法,大大提高鹽的產量和質量。

(二)發展貿易

明鄭政權本來是一個海商性質的政權,貿易是鄭氏政權的傳統,也是其抗清復明事業最製重要的經濟支柱。鄭氏政權據守臺灣之後,原來大陸的經濟來源斷絕,所以更加注重發展商業貿易。由於清政府封鎖政策,出現了物價高漲的情形,鄭氏為沖破封鎖,一方面,在陳永華的努力之下,鄭氏政權積極與英國、日本開展海上貿易;另一方面,則積極溝通與大陸的貿易關係,沖破封鎖的界線。內地貨物從此

源源不斷湧入臺灣。

 

二、    政治方面

鄭經繼位後,於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改天興、萬年二縣為州,並增設南北兩路及澎湖安撫司,進一步擴大在臺灣的行政管理範圍,從而加強鄭氏政權在臺灣的統治。不過,由於大批移民不斷入臺墾殖,臺灣人口迅速增加,也滋生了許多社會問題。鄭氏政權僅設置縣級以上的行政機構,在基層管理方面,顯然是管理不力。陳永華將東寧劃分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在東寧之外設里,計有三十四里,行政長官為總理。里下為社,社置鄉長。居民十戶為牌,十牌為甲,十甲為保,均設官。保長負責管理戶籍。陳永華推行的坊里制,既是對鄭成功郡縣制的完善和補充,也是一項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建設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    文化教育方面

陳永華在政治、經濟建設業已就緒的情況下,隨即將工作重點放在興辦文化教育方面。他向鄭經提出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1666年正月,聖廟竣工。同年三月,鄭經任命陳永華為學院,兼負文教。

陳永華首倡的臺灣文教事業雖僅推行十餘年,卻卓有成效。學校分為社學、州學、府學及學院四等,均須通過考試合格後方可升級。州試合格升入府學,府學合格再進入學院繼續深造。在學院學習三年期滿後,還要通過會考,成績優秀的方能分配到六官(吏、戶、禮、兵、刑、工)內任職,由此擢用。鄭氏政權還利用各種方法,鼓勵入學,並對當地高山族也不例外。

陳永華在臺灣積極推行的文化教育,是為從長遠目標著想,積極培養後備人才,以達到「邦本自固」的目的。作為首倡臺灣文教事業的陳永華能將大陸傳統文化有組織、有目的地移植到臺灣,對開創臺灣教育新篇章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肆、陳永華在臺灣歷史的地位

   提起臺灣歷史,人們自然而然的會聯想到民族英雄鄭成功。他驅走了荷蘭殖民者,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為開發臺灣作出貢獻的人物──陳永華。從1661年鄭成功復臺到1683年鄭克塽降清,這一時期臺灣的開發和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而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大都與陳永華有著密切的關係。

陳永華是鄭氏政權的主要智囊和決策人物。臺灣實行的重大政策和措施都出自陳永華之手或者起源於其建設。

   陳永華在臺灣完善郡縣制,創建鄉里保甲制,重申屯田制,開墾荒地,發展生產,並大力拓展貿易,倡導文化教育。這便印證了陳永華開發臺灣和治理臺灣的功績無論在明鄭政權內還是在敵對的清廷都得到了一致的認同。

   陳永華在其輔佐鄭氏二十餘年間,將大陸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教等制度移植到臺灣社會,並因時因地制宜,採取各種措施開發臺灣和經營臺灣,有效的推動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並使中國傳統文化在臺灣社會上打下了基礎。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來不及建設臺灣就病逝,正是因為有了陳永華在臺灣的全面規劃和建設。清廷後來統一臺灣也在許多方面繼續沿用陳永華的政策。陳永華可以稱得上開發臺灣的第一位政治家。

  

伍、心得

   鄭成功在臺灣僅一年多時間即病逝。在這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鄭成功做了兩件大事。第一是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第二是綱舉目張,初步規劃了經營臺灣的各項藍圖。經過9個月的努力,鄭成功於166221日完成了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剛起步,便由於他的去逝而成未竟之業。

   鄭經雖在位十九年,但他不問政事,因而在建設臺灣方面,他發揮的作用並不大。陳永華從1662年起主政十八年,直接推動了臺灣

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其歷史功績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陳永華是鄭氏時代臺灣的實際開拓者:從1662年起,陳永華歷任諮議參軍、勇衛、學院和東寧總制使等要職,在鄭氏政權中居於實際領導地位。他在臺灣主持開展的各項建設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臺灣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使臺灣落後的原始社會面貌發生了跨世紀的巨變,從此跨入封建制的大門。

   第二、陳永華開發建設臺灣,增強了臺灣的經濟實力,起了保衛臺灣的作用:驅荷復臺之後,如何鞏固自身的統治,陳永華受命於危難之際,主持臺灣的各項事業,完成了建設臺灣的重任。

   第三、由於陳永華的治臺業績,使臺灣社會經濟得到長遠發展,從而縮短了臺灣與大陸內地的差距,並具有深遠意義。

   誠然,由於陳永華所處歷史時代的局限,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也並非完美無缺。縱觀其一生的活動,他開發建設臺灣的功績仍然是主要的。我們在紀念鄭成功民族英雄的同時,也應該緬懷他的實際繼承人陳永華為開發建設臺灣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從而給他應有的歷史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t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